-->
市场概况
预计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708 亿美元增长到 2033 年的 3492 亿美元,2025-2033 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9.4%。
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主要发现
影响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令人信服的财务激励,也有运营需求。车辆事故相关的巨额成本催生了对风险缓解工具的强烈需求。单起商用卡车事故平均造成 334,892 美元的损失,如果造成人员死亡,平均损失高达 720 万美元。即使是非致命的工伤事故,平均损失也高达 75,000 美元。因此,企业正在大力投资预防性解决方案。像 Samsara 这样的供应商就帮助预防了超过 20 万起事故,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该技术的价值。市场支付意愿强劲,行业领导者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例如 Samsara 在 2024 财年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就达到了 11 亿美元。
对运营智能化和效率的不懈追求也推动了需求的增长。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中,平均管理着103辆卡车的车队经理正在采用每年可数字化超过2.3亿个工作流程的平台。数据处理规模之大——一些平台处理超过9万亿个数据点和750亿次API调用——凸显了对强大分析能力的需求。Penske和GE等主要参与者将于2024年推出新的人工智能和资产管理平台,进一步表明市场对复杂数据解读工具的强烈需求。
展望未来,硬件采用率的提升证实了持续的需求趋势。2024年,全球嵌入式OEM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的出货量将达到6450万台,预计到2029年将攀升至8210万台。预计到2029年,活跃用户数量将从2024年的2.866亿激增至5.281亿。北美商用车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53万台,这体现了全球对互联汽车技术的长期强劲需求。
要获得更多见解,请索取免费样品
解读下一波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创新
强制性安全法规催生对先进远程信息处理不可协商的需求
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需求日益受到政府行动和严格安全标准的驱动。自2024年7月起,欧盟《通用安全法规II》(GSR II)要求所有新车必须配备一系列先进的安全技术,这将从根本上重塑汽车制造业。预计该法规将挽救约2.5万人的生命,并防止欧盟道路上14万人受重伤。该法规涵盖了高级紧急制动、紧急车道保持和驾驶员疲劳警告等关键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依赖于远程信息处理提供的数据和连接性。除欧盟外,全球都在推动安全。例如,已有60多个国家/地区采用或正在遵守联合国第155号法规,该法规为车辆网络安全建立了清晰的框架,并要求车辆采用经过认证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成熟的 eCall 系统旨在发生碰撞后自动向紧急服务部门发出警报,据估计,该系统每年可在欧洲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挽救约 2,500 人的生命。2024 年,将推出 20 多个采用 eSIM 技术的新型 eCall 模块,以增强跨境互联互通。此外,自 2026 年 7 月起,欧盟新车将强制配备高级驾驶员分心警告 (ADDW) 系统。这些法规对远程信息处理硬件和软件提出了强制性的基准要求,迫使在这些地区销售的每一家汽车制造商都必须将先进的互联安全系统集成到每一辆生产的车辆中。
电力革命和共享出行推动新需求生态系统
电动汽车 (EV) 和智能出行服务的并行崛起为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创造了强大的、以数据为中心的需求流。电动汽车本质上是数据丰富的机器。2025 年车型中的先进电池管理系统现在可以跟踪 300 多个不同的参数,以优化健康和性能。全球电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在 2024 年的价值将达到 135 亿美元,这受到对实时充电状态监控和充电站路线等专门功能的需求的推动。现在,一辆联网电动汽车平均每年会收到 15 到 20 次无线 (OTA) 软件更新,这一过程完全依赖于强大的远程信息处理。此外,一辆自动驾驶测试电动汽车仅一小时就能生成高达 4 TB 的数据,这表明数据处理需求极其巨大。
与此同时,共享出行领域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中呈现爆炸式增长。2024 年,全球汽车共享市场规模达到约 48.3 亿美元,完全建立在远程信息处理主干网上,用于车辆定位、访问和计费。仅在纽约市,网约车服务每天完成超过 60 万次出行。全球每天的出行次数远超 1 亿次。共享微出行也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柏林目前拥有超过 15,000 辆共享电动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全部通过远程信息处理进行跟踪和管理。电气化和共享服务的协同作用产生了对远程信息处理的复合需求,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车队跟踪。
细分分析
按组件:硬件组件是车辆远程信息处理的基础核心
硬件部门占据总收入的68.5%,凸显了其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中的关键地位。这一主导地位源于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 (TCU),它作为整个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和传输重要数据。这些系统的价值巨大,每辆车的硬件成本从100美元到300美元不等,此外还需额外支付50美元到150美元的安装费。高性能传感器、天线和车载单元等关键硬件构成了先进应用的支柱,包括车联网 (V2X) 通信,而硬件在该领域占据了超过64%的市场份额。LG电子和大陆集团等领先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供应商对这些组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关键因素。随着行业朝着近乎普遍的连接方向发展,对这些物理组件的需求必将加剧,从而巩固其市场领导地位。蓬勃发展的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依赖于这一强大的硬件基础。
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单个组件上,还体现在组件日益复杂和必需的方面。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可或缺。到2029年,新车远程信息处理配车率将达到93%,这凸显了硬件对制造商的重要性。此外,预计到2025年将有多达800亿台设备连接到5G网络,这将显著提升远程信息处理硬件的功能,使其速度更快、性能更强大。这种持续的创新和巨大的需求量(预计到2029年每年将接近7800万台)解释了为何硬件在不断扩张的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中占据着如此大的收入份额。
按应用:车队管理应用推动实用价值和市场增长
车辆追踪和车队管理应用已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牢牢占据领导地位,占据了高达25.3%的收入份额。这种优势在于这些解决方案提供的切实投资回报。车队运营商只需支付每辆车每月15至40美元的订阅费,即可使用一套强大的工具来优化运营。这些应用利用远程信息处理数据实现精准的路线规划,监控驾驶员行为(例如超速或急刹车),并追踪油耗,所有这些都能大幅节省成本并提高安全性。人工智能与预测性维护警报的集成,进一步减少了代价高昂的车辆停机时间,这对任何商用车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巨大的实际效益使这些应用成为现代物流和运输的必备工具。
车队管理的演变超越了简单的位置追踪。地理围栏技术的应用,通过向管理人员发出未经授权的车辆移动警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在日益互联的世界里,工业物联网 (IIoT) 正在将每辆车变成丰富的实时数据来源,涵盖从发动机健康状况到燃油效率等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实现主动的、数据驱动的决策。此外,自动化安全功能的扩展,例如自动向紧急服务部门发出警报的碰撞响应系统,为驾驶员增加了至关重要的保护。对运营效率和安全的关注,确保了车队管理将继续成为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按连接性:卫星连接确保无处不在的覆盖和市场主导地位
卫星连接占据高达66.3%的市场份额,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中占据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其主导地位源于其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与蜂窝网络不同,卫星通信能够从全球任何位置提供持续的实时数据传输,这对于在偏远或服务欠缺地区运营的行业而言至关重要。对于物流、采矿和长途运输等行业的高价值资产管理而言,此功能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行业的蜂窝信号覆盖可能不稳定甚至完全没有。像伽利略斯基这样的领先硬件制造商专注于卫星监控设备,凸显了对这种强大连接解决方案的需求。虽然数据套餐可能比蜂窝网络更昂贵,但不间断连接的保证是许多人愿意支付的溢价。
市场趋势正朝着混合系统发展,该系统可在蜂窝网络和卫星网络之间智能切换,以提供最具成本效益和可靠性的连接。这确保了关键功能(例如依赖远程信息处理发送遇险信号的应急响应服务)始终保持运行。低地球轨道 (LEO) 卫星星座的持续扩展有望通过降低延迟和成本来进一步增强卫星远程信息处理,使其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对于任何业务遍布全球的组织而言,卫星连接都能提供无缝、统一的车辆跟踪和管理解决方案,巩固其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领先地位。
仅访问您需要的部分 - 特定于区域的公司,公司级别或使用用例。
包括与域专家的免费咨询,以帮助指导您的决定。
按车辆类型:乘用车引领汽车远程信息处理的广泛应用
乘用车毫无疑问地主导着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占据了高达52.6%的市场份额。这一领先地位的形成得益于消费者需求和监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如今的购车者期望高水平的车载互联,包括实时导航、信息娱乐系统以及与智能手机的无缝集成等功能。同时,政府强制要求,例如欧洲的eCall系统(该系统规定在发生严重事故后自动联系紧急服务),使得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TCU)成为新车的标准配置。因此,乘用车市场在2024年占据了所有TCU出货量的55%以上。全球乘用车的产销量使其成为遥遥领先的最大细分市场。
乘用车领域的发展势头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预计到2025年,搭载V2X技术的汽车数量将达到3510万辆,开启互联安全功能的新时代。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因为远程信息处理对于监控电池健康状况和定位充电站等关键功能至关重要。梅赛德斯和宝马等领先汽车制造商正在其车型系列中嵌入先进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使这些功能日益成为主流。超过80%的联网汽车用户可能会推荐这些服务,积极的用户体验正在形成强大的需求循环,确保乘用车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引领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
要了解有关这项研究的更多信息:索取免费样品
区域分析
亚太地区无与伦比的规模和制造业主导着全球连通性
亚太地区凭借巨大的规模和国内制造实力巩固了其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的产业政策是主要驱动力,政府工信部的目标是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保有量超过2500万辆。本土领军企业正在取得惊人的成绩。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集团报告称,到2024年初,其智能网联汽车用户数量将超过280万辆;而比亚迪预计,到2025年初,其DiLink系统的安装量将超过700万辆。国有企业上汽集团计划仅在2024年就销售超过350万辆高度互联的新能源汽车。目前,中国一辆联网汽车平均每天产生10GB的数据。
除中国外,区域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增长强劲。印度的监管力度已促使超过120万辆商用车配备了符合AIS 140标准的设备,并计划在2024年再增加50万辆。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的Bluelink服务在2024年全球用户数量超过1000万。在日本,V2X走廊项目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连接超过5000个交叉路口。科技巨头也在深入布局,预计到2024年,华为的HarmonyOS汽车操作系统将应用于超过50万辆汽车。政府目标与企业实力的结合决定了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北美先进的商用船队和成熟的服务采用领先
北美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中的地位体现在其商业领域深度而成熟的应用。市场领导者 Geotab 在 2024 年的全球订阅用户超过 400 万,其中北美活跃用户超过 250 万。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构建了庞大的互联生态系统。通用汽车的 OnStar 服务拥有超过 2000 万辆互联汽车,而福特 Pro 报告称,在 2024 年初,其商业客户已拥有超过 60 万份付费软件订阅。产生的数据量巨大,单是一辆长途卡车每分钟就会产生超过 500 个数据点。仅 Samsara 的平台就在 2024 年记录了来自区域客户超过 5 亿英里的电动汽车数据。
监管规定和专业应用进一步刺激了该地区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需求。加拿大的ELD强制规定已推动超过20万辆商用卡车的安装。在美国,为提高安全性,将在2024-2025学年为1.5万辆校车配备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联邦政府正在为超过5000辆公共交通车辆提供升级。未来硬件产品线也十分强大。高通的汽车设计订单价值超过450亿美元,而特斯拉等创新企业在2024年为其北美车队推出了20多项重要的OTA更新,展现出成熟且严苛的服务环境。
欧洲法规驱动市场对嵌入式安全系统产生巨大需求
欧洲在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严格且具有前瞻性的法规。欧盟的《通用安全法规II》将于2024年7月生效,要求每辆新车必须配备约20个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预计这项措施将促使仅在2025年售出的车辆中安装超过2.5亿个新的安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已建立的泛欧eCall系统在2024年收到了超过20万次自动碰撞通知,证明了其救生价值。主要供应商正在扩大生产以满足这一强制性要求。例如,博世宣布,其将在2024年为全球市场生产超过5000万个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
商业领域同样先进。截至2024年初,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在欧洲已拥有超过60万辆联网汽车,而戴姆勒卡车公司则已连接超过55万辆卡车。区域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车队解决方案提供商规模庞大,米其林的服务监控着超过130万辆汽车。专业市场也蓬勃发展。2024年上半年,英国新签发了超过15万份基于使用情况的保险单。先进的V2X试点项目,例如在德国A9高速公路上开展的项目,目前已涉及超过500辆汽车的测试车队,为下一代联网基础设施铺平了道路。
资本流动和战略交易重塑全球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格局
汽车远程信息处理市场的顶尖企业
市场细分概述:
按组件细分:
按应用:
按车辆类型:
通过连接性:
按销售渠道分:
按地区:
报告属性 | 细节 |
---|---|
2024 年市场规模价值 | 708亿美元 |
2033 年预期收入 | 3492亿美元 |
历史数据 | 2020-2023 |
基准年 | 2024 |
预测期 | 2025-2033 |
单元 | 价值(十亿美元) |
复合年增长率 | 19.4% |
涵盖的细分市场 | 按组件、按应用、按车辆类型、按连接性、按销售渠道、按地区 |
重点企业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大陆集团、LG 电子、Verizon、哈曼国际、德尔福汽车公司、伟世通公司、Magneti Marelli SPA、Tomtom International BV、高通技术公司、英特尔公司、Trimble Inc、AT&T、Octo Telematics、Airbiquity Inc.、Masternaut Limited、The Descartes Systems Group Inc.、Box Telematics、Act Soft、其他知名企业 |
定制范围 | 根据您的喜好获取定制报告。要求定制 |
寻找全面的市场知识?聘请我们的专家。
与分析师交谈